平潭素有“千礁百岛”美称。星罗棋布的小岛,让人感叹大自然鬼斧神工,然而交通不便成了离岛居民的现实困难。当离岛群众发生纠纷,如何使纠纷高效、便捷化解?
2018年以来,平潭法院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学习借鉴“枫桥经验”,立足乡镇实际情况,聚焦矛盾多元化解,全面部署工作,通过构建海岛法律综合服务体系,为离岛的纠纷解决贡献“法院方案”。
付诸全力,加强纠纷源头治理
1月5日,新年的钟声尚未远去,平潭法院苏澳法庭的法官就乘上开往屿头乡的渡轮。经过近一小时的颠簸,到达距离平潭主岛24公里的屿头乡,开始一天的忙碌,开庭、调解、送达……
为了让屿头乡群众享受到家门口便捷的司法服务,2018年底,平潭法院在屿头乡东金村设立“乡村法官工作室”,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普及法治信息、办理诉讼事项等服务。
这些群众家门口的法官工作室,由基层法庭法官定期进驻,走访村两委干部,了解村情民意,既提高了矛盾解决效率,拉近了司法审判与普通群众的距离,也促进了司法服务的精准度。
除了将司法审判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外,平潭法院还依托法庭团队主动加强与乡镇党委政府的联系协调,推动由乡镇综治副书记牵头法庭、司法所、派出所每季度组织联席会议,提升实验区大开放大开发背景下新类型矛盾纠纷的预估、预判、妥处能力,着力将矛盾纠纷预防和化解在基层、消灭在萌芽状态。
科技助力,提升审判服务水平
走进屿头乡政府便民服务中心,一眼就可以看到平潭法院在此处设置的当事人自助立案指南,群众只需依照流程即可通过手机完成自助立案、申请诉前调解等程序。
“以前,由于轮渡的限制,屿头群众要立案,往往需要提前打电话跟我们预约立案时间。现在,我们提供了线上立案服务,当事人只需要一台手机,即可自助立案。同时我们还把操作流程用图表的形式呈现在便民服务中心,当事人可以更加直观地完成整个流程。”苏澳法庭副庭长王瑜敏介绍说。
考虑到部分群众对手机操作不熟悉,平潭法院还与区司法办协作,在屿头司法所开辟专门代立案场所,并安排一名熟悉计算机操作的工作人员代为立案。同时,通过在线法院系统,当事人可以在司法所内与主审法官连线,实现在线庭审。
“我们还委托司法所代收、代转、代送达相关诉讼材料,离岛群众‘足不出岛’即可完成立案、庭审、领取裁判文书等流程。”王瑜敏告诉记者。
此外,平潭法院还积极创新巡回审判方式,在屿头乡设有3个巡回审判点和1个司法服务点,通过这些“渔排法庭、村居法庭”等特色巡回审判方式,与在线庭审互为补充,初步形成 “少数、典型案件巡回审,多数、普通案件在线审”的离岛案件审判模式,既减轻群众出岛诉讼的诉累,也缓解法官进岛审判的压力,同时增进了群众对司法的认知,提升了群众的法治观念。
据悉,与屿头相似的离岛还有4个,通过海岛法律服务体系,平潭法院将诉讼服务送至离岛群众身边,实现“人离岛,诉讼不离岛”,大大便利了群众诉讼,畅通了纠纷排解渠道。
凝聚合力,强化矛盾化解能力
2018年11月的一天,当事人陈老太到苏澳法庭起诉一起民间借贷案件。通过询问,法庭干警了解到借条已届20年,且同村被告否认系其所写,考虑到年代久远,即使笔迹鉴定亦不能保证准确结果,反而可能使当事人陷入时间和金钱的双重负担,导致矛盾激化,遂立即向陈老太析明其中法律风险,并依据陈老太申请启动诉前调解程序,将案情告知当地司法所,由司法所安排陈老太所在村调解员协助调解。最终在调解员的说理和法庭干警析法的共同作用下,当事双方握手言和。
这是平潭综合实验区法院进一步探索多元纠纷解决机制的一个小案例。为了充分发挥人民调解优势,平潭法院法庭团队加强与离岛乡镇、司法所联动,加强对基层调解组织的业务指导,鼓励乡镇干部、村两委积极参与基层矛盾化解。并结合乡村矛盾特点制定更加细致的诉调对接标准,充分发挥乡、村干部贴近群众,熟悉矛盾的优势,指派熟悉涉案当事人的乡、村干部参与调解工作,精准发力,较大程度提高了调解工作水平。2018年仅苏澳法庭就有近15%的矛盾纠纷通过上述机制化解,有效维护了村居和谐。
同时,平潭法院法庭团队还与离岛乡镇建立由综治部门、法庭、司法所、派出所共同参与的微信联络平台,实现信息的及时互通,便利日常工作交流,提高矛盾纠纷反应速度。2018年,通过联动排查预警矛盾纠纷均得到妥善处理。
“这种‘群众说事,干部评理,法官释法,各司其责,合力解纷”的纠纷解决格局’,丰富了乡村治理模式。”平潭县人大代表王训泉对此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