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跟班人:平潭法院刑事审判庭副庭长,一级法官、全省扫黑除恶专家库成员、实验区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先进个人。
跟班人:周智聪,1992年出生,福州大学法律硕士,2017年通过选调进入平潭法院工作,现任刑事审判庭法官助理。
与姚朝芬法官共事的四年多,让我受益匪浅。作为一名奋战在审判一线20年、拥有15年刑事审判经验的资深法官,姚朝芬就像是一把捍卫正义的利刃,悬挂在最后一道关卡,准确依法适用法律规定,同时也融情与法,以铁骨与柔情炼就百姓心中的正义天平。
履职担当扬正气
在为期三年的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中,她承担起审理黑恶案件的重任。2020年6月,平潭法院依法开庭审理被告人刘某真等人涉嫌犯抢劫、寻衅滋事、聚众斗殴等罪一案,这是平潭法院审理的首起省级挂牌督办涉恶案件。
面对只有三个月的法定审理期限,如何保证庭审更有效率?如何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解决被告人无法到达庭审现场的问题?以及如何全面保障被告人的合法权益?姚朝芬从接手案件之初,便进行周密详尽地部署,第一时间为没有委托辩护人的被告人指定辩护人;组织召开庭前会议,与控辩双方就案件庭审重点、适用程序、举证质证方式以及事实证据、法律适用等问题进行前期沟通,并拟定了庭审思路、重点和步骤;为了解决异地羁押问题,她联合法警大队等部门商讨庭审方案,最终确定通过远程视频方式进行庭审,案件得以顺利开庭。历时一个多月,该案公开宣判,顺利审结。
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开展以来,姚朝芬共参与审理涉黑恶案件20件91人,其主审的涉黑恶案件16件64人,每个案件都是硬骨头,侦查卷宗少则数十宗多则上百卷,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此中艰辛,不言而喻,但姚朝芬毫无怨言,她常说:“涉黑涉恶案件性质恶劣,社会影响大,老百姓深恶痛绝。作为刑事法官,我们有责任依法公正审理,早日将罪犯绳之以法,还一方安宁。”
“未”爱护航守初心
情法交融让法律有温度,十多年的法官经历,铸就了姚朝芬正直、果敢、严谨的性格,作为刑庭的铁面法官,她用冷静的脚步丈量着从证据到公平的距离。但同时,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少年审判的法官,她用女法官特有的细腻,寓情于法,怀揣着一颗为民初心,传递司法温度,考量着从法律到人心的距离。
数年前,姚朝芬审结了一起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案件被告人思远(化名)是一名正在上高二的学生。因交友不慎,思远参与了一起贩毒案,案发后在看守所被关押了近半年的时间。
考虑到思远的犯罪行为是偶发、临时的,如果判了实刑,他肯定没法参加高考,且他的未来人生将受到重大影响。庭审上,思远的认错态度和对高考的渴望触动了姚朝芬,庭审一结束,姚朝芬就组织合议庭成员进行研究,结合之前对思远家庭、学校的调查情况,以及思远的一贯表现,合议庭认为可考虑适用缓刑,让思远能够顺利参加高考。
正是这一个缓刑的判决,让思远在高考前三个月走出看守所,得以参加高考并如愿被大学录取。这些年来,思远与姚法官一直保持联系,每每换了手机号总会告诉姚法官,在其结婚之时还特地邀请姚法官,但因担心勾起思远不好的回忆,姚法官最终忍住激动没有前去参加婚礼,仅送上了祝福。
“少年审判是刑事审判工作的特殊领域,看似简单实则不易,是情、理、法交融、碰撞最为激烈的地方,案件审理往往关系着一个人乃至几个家庭的幸福和未来。”姚朝芬坚持把教育、感化、挽救工作理念贯穿于未成年人刑事审判全过程,努力让每一个迷途失足的孩子得到关爱和挽救。
从事家事审判工作后,姚朝芬利用其多年少年审判经验,积极探索创新家事案件审理机制,建立家事案件与未成少年犯罪案件回访对接机制,提升判后延伸的工作实效;建立回访登记制度,密切关注离异家庭未成年子女的成长,防止其走上犯罪道路。
姚朝芬说:“做这件事的初衷是源于她多年前主审的一起未成年人抢劫案件,5名未成年被告人中有3名来自破碎家庭,后经统计发现,未成年犯中来自破碎家庭所占比例非常高,缺少父母的关爱及家庭教育的缺失是他们走上犯罪道路的一大诱因。建立回访制度就是希望能给这些孩子多一些关爱,给予他们温暖。”
姚朝芬常常告诫年轻干警:“你办的不是案子,而是别人的人生。”她的先进事迹和谆谆教诲,总是激励着奋战在一线的青年司法干警带着温暖办案,不仅要做犯罪的追诉者、无辜的保护者,更要做法治进步的引领者和司法温度的传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