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报道
《福建法治报》头版:法官下基层 民忧解一线
  发布时间:2024-03-02 11:25:13 打印 字号: | |

2月28日,《福建法治报》头版、新福建app刊发我院如何将司法服务延伸至基层一线相关工作经验。

法官下基层 民忧解一线

群众需求在哪里,司法服务就跟进到哪里。在福建东岸,有一海岛名为“海坛岛”,其四周环绕着10个有人居住的岛屿以及330余个无居民岛屿,他们共同构成了“平潭”。

平潭全区划分为4大片区,共219个社(村)居。如何让“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把司法服务最大限度地延伸至基层一线,这是平潭法院认真思考的一大课题。

问计问策,了解司法需求

一大早,平潭法院苏平人民法庭青年法官潘瑜就要乘坐最早的一班轮渡前往所辖小岛——屿头岛。

“院党组要求我们青年法官要脚沾泥土,不断提升群众工作能力。”这是潘瑜此次上屿头岛的目的,深入群众、接近群众,让司法服务下基层。

半个小时航行结束,潘瑜一行又辗转来到了东金村乡村法官工作室和屿头乡乡村纠纷联合调处中心,在这里早有一群村委工作人员和群众代表等候着。

△ 在法官工作室征询村干部及群众代表意见建议

“我们小岛上的村民接触法律的途径少,希望法院多普法,丰富普法形式,让村民们更好提升法律素养。”在询问大家意见建议时,村委干部如是说。

“我们老百姓就希望法官能帮我们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有纠纷能化解,被欠的钱能要得回来。”一位村民露着憨厚的笑容,说着质朴的话语。

潘瑜低头,一一将村干部、村民的意见建议记下。“普法形式、民生诉求”,这8个字印在了他的工作本上。

村言村语,讲述普法故事

什么才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普法形式?潘瑜带着这个问题,一边工作一边思考。

“又有渔排着火了,损失惨重啊!”办公室里同事们小声议论着福建某地渔排着火的事件。平潭是海岛,养殖业是支柱产业之一,渔排也是平潭的特色建筑。痛心的事件不能再上演。于是,一个念头浮现在潘瑜脑海中——上渔排去普法!

走在纵横交错的渔排上,潘瑜热情地和渔民们打招呼,“最近渔排着火的事情你们都有听说吧,好吓人啊!”“知道知道,还好那天上面没人,太危险了。”渔民们附和着。

△ 上渔排为群众普法

于是,一场关于渔排上的安全普法就此展开,潘瑜讲得生动,渔民们听得认真。

除了上渔排,讲身边发生的新鲜事,把法律送到群众家门口外,平潭法院还注重以案释法,多次把法庭搬进田间地头,在草屿岛和小商品市场公开审理涉知识产权纠纷案、在世界城社区公开调解物业纠纷案、在东美村公开审理非法捕捞案、在古厝里审理古建筑纠纷案……世界城物业纠纷案化解率100%、知识产权案件今年同比收案下降53%、生态保护类案件近两年同比收案下降58%,达到了“审理一件、治理一片”的良好法律普及效果。

就地办案,一线化解矛盾

“人民群众是在具体案件中感受公平正义的,到群众中,把小案办好,就是对民生诉求的回应。”到群众中办好案,是潘瑜对“民生诉求”的答案。

2023年11月,潘瑜接收到平潭旅游集团提出请求调解9户房屋租赁纠纷。

原来,旅游集团早年租赁这些村民的房屋用作旅游开发,但后期因种种原因房屋租赁终止,关于拖欠租金和补偿款的争议双方僵持不下。

△ 到现场勘察调解房屋租赁纠纷

于是,潘瑜多次前往现场查看实际情况,并依托苏平片区社会矛盾纠纷联合调处中心,与派出所、司法所联合深入一线开展纠纷协调工作,最终旅游集团与9户村民全部达成和解协议。潘瑜依据人民调解协议书向各方当事人作出司法确认书,9户村民也全额收到由旅游集团支付的拖欠租金及补偿款。

“群众的问题有时候不是在法院里能够解决的,需要我们到群众中去,就地调解,化解矛盾。”下到基层办案,是潘瑜的工作日常,上大练岛化解宅基地占用纠纷、去钟门村帮农民工讨薪、到上攀村调解房屋租赁纠纷……

司法与群众的距离可以很近——

2023年10月,平潭法院联合金井片区等单位在红山村设立“法治驿站”,整合资源,就地提供司法服务;

2023年年底,青年法官纷纷进村入企,讲政策、送服务、话岚图,让好政策好服务在岚岛企业、居民中口口相传。

法安天下,公平正义。当基层一线遍布法官的足迹,矛盾纷争的声音少了,文明的乡风、良好的家风、法治的民风盛了。

来源:福建法治报、新福建app

 
责任编辑: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