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准确把握“枫桥经验”的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引导干警深刻认识并履行自身的使命和责任,近日,平潭法院组织全体法庭干警观看话剧《鼓楼那些事儿》。
该剧以“背包法官”赵晓海负责的鼓楼管片儿社区为缩影,讲述赵晓海骑着电动车,背着国徽走街串巷,用专业知识和真诚的态度调和矛盾,以聊家常的方式开展普法宣传,在不断穿梭中化解一起又一起矛盾纠纷的故事。剧中,不见威严的法庭,但处处充满着人间“烟火气”,基层法官践行群众路线,坚持能动履职,用最朴实无华的语言讲解最专业的法律知识,用人情味连接起与当事人之间的情感纽带,让干警们直观了解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依法治国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独特优势和“枫桥经验”的传承创新。
观影结束后,法庭干警围绕“一个主题”“三个聚焦”,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展开交流研讨,大家纷纷表示要学习赵晓海法官用心用情为人民司法的精神,在今后工作中依法能动履职,主动担当作为,融入基层社会治理,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优质的司法服务。
心得感悟:
潘瑜 苏平人民法庭四级法官
话剧《鼓楼那些事儿》深度还原了法庭审判工作的日常,作为一名法官,我们要学习赵晓海这种深入基层,与群众打成一片的工作方法,在和当事人沟通的过程中,不仅要讲明事理,还要讲清法理,要始终站在群众的角度,和群众密切交流,积极融入基层社会治理,加强与基层社会组织合作,多做工作,把司法的温暖送达到每个群众的身边。
心得感悟:
陈钰 金井人民法庭四级法官助理
接的是地气,暖的是民心。《鼓楼那些事儿》向我们生动展示了带着“泥土”味的基层法官“入社区千家户,管群众身边事,解百姓心中结”的鲜活司法故事。作为新时代的法院人,更应该学习榜样,深刻领会“法律不是冷冰冰的法条堆积,法律是要有人情味的,有温度的”,走街串巷、田间地头,家长里短、定分止争,在最有“烟火气”的基层一线,以最“接地气”的司法服务促进时代新“枫”,打造“老百姓家门口的法庭”。
心得感悟:
游未希 君山人民法庭五级法官助理
话剧《鼓楼那些事儿》中的法官形象令我印象深刻,不同于欧美电视剧中法袍加身、西装笔挺的精英形象,而是走街串巷、深入群众、接地气的法官形象,赵晓海法官他骑着“小电驴”、背上大国徽,穿梭于大街小巷奔波忙碌、开庭调解,真实刻画了基层法官充实又琐碎的工作日常,真正践行了为人民司法的法治使命。